
莫斯科音乐厅遇袭事件中的一些特征,比如袭击手法、选在周五实施等等,表明袭击者可能来自一个全球性的恐怖组织。
当然,即便由恐怖组织实施,未必就是策划袭击的源头。原因在于这几年的恐袭事件越来越具有“订单”特点,即某一国家或者组织提供资金,要求恐怖组织实施恐袭;恐怖组织再根据相关要求招募人员,整个过程往往长达数月甚至更久。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何美国的情报机构可以准确掌握一些信息。
美国最近一次吃到该恐怖组织的苦头是在2021年8月美军撤出阿富汗过程中,当时的恐袭导致十多名美军士兵丧生。自此,虽然欧美也有恐袭预警,但总能“化险为夷”,而伊朗、俄罗斯则在这段时间先后遭到该恐怖组织的重大袭击。
如果可以确定袭击实施者来自该组织,那么袭击原因有两个可能。一是“订单袭击”,二是对俄军在叙利亚重创该组织的报复。
该事件爆发后,国际社会有一种观点,认为由于俄罗斯将其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俄乌战场,因此对该事件做出回应的力度和手段有限。
不过,根据俄罗斯以往的行事风格,走向未必如此。针对该恐怖组织,俄罗斯实施报复的目标大概率集中在叙利亚、中亚和阿富汗。对于叙利亚境内恐怖组织的打击,俄罗斯轻车熟路;至于藏匿在中亚国家的恐怖组织,俄罗斯也能够通过跨境合作予以打击;唯一的挑战是该组织在阿富汗的分支机构,因为阿富汗塔利班一直在包庇该国境内的各类恐怖组织。当然,对于俄罗斯而言,一旦下定决心,“狂风骤雨”将是必然,阿塔根本不在话下。
